道教源流谈

2024年07月10日13:198101
  • 简介
字号
粗細
行距

道教源流谈

之前我在P站发表的道家、道教相关的文字中,简单提到了我对道教起源的一些认识。最近看到B站有一位硕士修宗教学的江老师讲道教历史上今天已经消失的派别(【消失的门派?细说历史上消失的道教门派 对话宗教学江老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H4y1z7MP/),于是依照这个视频以及我以前自己查到的一些资料、一些自己的理解,简单梳理一下道教源流、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首先,消失的门派未必就东西全部失传了,可能很多东西都被后来的门派给吸收了,甚至说不定还有明确的师承关系,只是后来给门派改了一个名字,更别说还有大派分裂成小派(又或者“形散而神不散”)、小派合并成大派等情况。所以说,名义上是消失了,其实情况是会比较复杂的。比如虽然太平道早已消失,但后来《道藏》还有专门的“太平部”,其中年代最早的几本便是当年太平道幸存下来的文献,后来的门派、道教徒个人仍然可以研究这些。(后世全真派有不少文献收入了太平部,不知道是不是借鉴了很多太平道的东西的缘故,欢迎懂行的朋友补充。)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东汉之前就有的流派(你可以视为原始道教,也可以视为此时还没有道教,只是后来道教的一些思想、技法渊源):

方仙道(研究寻仙和成仙的方法,与先秦道家、阴阳五行家、占星家关系密切,所以一些先秦人物有时也被归入方仙道;广义上只要追求成仙都可以算方仙道,所以和后面的各派都有重合,尤其是黄老道【早期基本没有最终目标不是长生或者成仙的道教派别,后来因为佛教影响等原因才产生这种原本没有的小众派别】)(这一点其实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追求的是顺其自然然后生死看淡【也就是《兰亭集序》斥为“虚妄”的“一死生”、“齐彭殇”】,而道教则普遍追求通过顺其自然最终长生或者成仙)、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楼观道(继承了上古观星术、昼夜观天象术,教团正式形成于北魏时期,传说祖师为尹喜,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而得名,北魏至唐初著名的观星家、望气家都归入此派;至于尹喜之后、北魏之前的应不应该归入则有争议;后来主要融入了上清派)、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服饵派(研究通过吃药【金石或草木】来养生,追求长寿、长生或者成仙,对后世中医影响最大;同时吸收了先秦墨家的很多技术,所以后来有复杂的炼丹【外丹】技术,故后期很多人也被归入外丹派、金丹派)、

行气派(研究呼吸吐纳之术与“气功”,与服饵派大面积重合,大部分人物都同属两派;广义上凡是研究体内气体、液体运行、变化的都可以算行气派,所以上古那些传说中修习乐器成仙的有时也算作行气派,因为吹奏乐器与气相关,非吹奏乐器也可以影响气)、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导引派(“导”包括了行气派的呼吸吐纳等【内功】,“引”则主要指肢体运动【外功】;经常和行气派算作同一派,也是后世武侠小说的原型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符箓派(研究通过画、盖符箓来消灾、趋吉避凶、降神、驱鬼等,以及喝符水治病)、

巫鬼道(道家、原始道教与上古巫教、巫术、巫文化结合的产物,或者直接算作披了道教外衣的巫术;巫女称巫,巫男称觋;后来张道陵天师将巴蜀一带的巫鬼道吞并进了自己的五斗米道(他说他是灭巫),使符箓派与巫鬼道后面深度结合,难分彼此,都服务于疗病去灾)【因此不喜欢张道陵的人不仅说正一道是五斗米道,更说五斗米道是“鬼道”】、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黄老道(与巫鬼道相反,推崇讲道、讲阴阳的经典、书籍及其中的思想、道理、智慧,轻视一些具体术法、巫术【因为巫术中往往并没有什么智慧,只是一些经验与迷信】;比起巫鬼道,先秦及汉代很多知识分子更倾向于信奉黄老道,也叫黄老之术;一般将谶纬之术也算作黄老道的一部分,即黄老道也研究童谣预言【谶语】、祥瑞、符号与象征、神秘文字等;又因为轻视短期、马上见效的巫术,所以往往会推崇要长期修行才能成功的神仙术,所以与方仙道重合很多【以黄老典籍为理论,用神仙术的方法】,但也有以扬雄为代表的人物否定存在得道成仙;广义上凡是不认同巫鬼道的都可以算黄老道,比如那些主张对自己顺其自然、对国家无为而治的知识分子)、

(至于对黄帝、老子的推崇、祭祀,则可以说是巫鬼道与黄老道为数不多的共同点了)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房中(术)派(很明显,主要研究男女的生命大和谐的一派,我的读者最熟悉的一派();据江老师所说,历史上的流行区域以今天的陕西、山西为中心,也与上古巫术关系密切;目前最全面的一份汉代文献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其余杂家,暂且不表,如果后面提到了再补充。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东汉顺帝时,南方人于吉(一说“干吉”,被尊称为“干君”)向朝廷献出《太平经》之一的《太平青领书》,被雪藏。后来此书流落民间,被张角兄弟获得,经他们之手增补后在中原广为流传,于是他们组织起太平道的教团,最终发生了后面的黄巾起义。与此同时,张道陵也在四川组织了正一威盟道(被统治者贬称为五斗米道,因为“积非成是”,后文既会出现“正一道”、“天师道”,也会出现“五斗米道”)的教团。(另外,按江老师的说法,在魏晋之前,南方的教派发展丰富度远胜中原。)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从东汉晚期最早形成“教团”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开始算,这之前的道教流派(也有人认为不能算道教流派,只有道家、方士、阴阳家等个人身份),基本上是以修炼的方法来划分的,比如服饵派就是主要研究吃药石的,符箓派就是主要研究画符箓的,经过教团整合与汉末大乱之后,新的流派、门派就基本上是以不同的立派、开派宗师来划分了。(所以有一段时间,很多门派的名字都是“某”家道、“某”君道。比如稍晚于五斗米道、太平道创立的李家道、帛家道【最早使用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的教派】、干君道【大量继承了太平道的东西,可视为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残余信众改名而来】。后来这些门派又逐渐融入了其他门派中,比如李家道主要融入了天师道,帛家道、干君道主要融入了上清派,但也保留有单独的三皇派,推崇三皇经。)(一些门派会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天师道【主要继承于五斗米道】特长于符箓,所以后面也把天师道视为符箓派的集大成者、符箓派在后世的主流延续,并把其他特长符箓的后世门派视为同属于符箓派大宗。【原本是龙虎山正一玄宗(即天师道、正一派)、茅山上清法坛(上清派茅山宗)、阁皂山灵宝法坛(灵宝派)各自开坛传箓都举世闻名,被称为“三山符箓”,后来元代“三山合一”,都划归龙虎山天师府管辖。南昌西山净明宗坛也有授符箓,所以也称四大。】)

龙虎山“转正”记:龙虎山天师府本来不能合法授符箓,他们自己要获得官方承认都要去茅山“镀金”,直到唐代中后期才获得官方承认可以合法授符箓。天师道衍生出两个小派,一个是天师府中无法成为天师的家仆、从属们集合的清水派,一个是元代创立的玄教,可视为天师府在元大都的办事处,对上文“三山合一”这一历史事件贡献很大。还有其他小派,略去不表。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正统之争:按天师府的说法,正统一脉是五斗米道——天师道;但也有人认为正统是太平道——干君道——上清派,直到“三山合一”后天师道才有一定的正统性。天师道最尊太上老君,上清派最尊元始天尊,可以看出上清派影响更大,就连《西游记》里面,也设定的是太上老君地位低于、等于玉皇大帝,而元始天尊地位高于玉皇大帝。(评论区的说法:1.上清派历史上的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