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于禁将军诊断书]
~魏国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其实写这篇文章没什么主要目的。本来是插嘴别人的话题,插着插着发现越插话越多。只能怪光荣塑造角色的思路很奇特,虽然剧情只有寥寥几篇,但提供了很多似有似无的线索可供开脑洞。
严苛,严肃,对制度的高度服从,道德高尚,不圆滑,苦逼,孤独,沉默,不善交流……这些性格元素乍一看似乎没什么特别的。但放在于禁将军身上,在三国这样的背景下,陡然变得非常有探讨的空间。如果将这个虚拟角色当做真实存在的人,通过心理学原则进行简单地解构,最终所能读出的内容将远比游戏当中所呈现的要多得多──我不觉得这是光荣无意为之的结果。于禁出阵拖延这么多年,背后人设一定早就经过了反复推敲。之所以现在只给这么一点点剧情,大概是因为暗荣这家伙长久以来就黑心的缘故。
正所谓:“故事留三分,试试水深浅。玩家总有钱,粉丝常脑残。垂饵本篇内,赚钱待续篇”。
光荣本身有个三国历史很过硬的团队,《三国志》系列游戏种种设计就可见一斑。我想讨论的是,在历史之外,光荣到底给于禁设定了怎样的角色心理。综合《三国志》和《三国无双》游戏剧情,推想下一代无双该用怎样的内在逻辑来诠释人物。以及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设计有多大的合理性──对,我就是这么蛋疼,就这么不靠谱,就这么扯淡。你能咋地。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newpage]
一·不兼容属性从何而来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外部世界和内部自我不断交融和平衡。
人生每一个阶段自发性的内在矛盾(自我同一性,恐惧、焦虑、孤独、不信任……等等),和被外部世界(他人,团体,社会氛围,道德……等等等等)认同并接纳的渴望,这二者形成相互影响,互为依存,相互矫正。理想情况下,人们会在二者角力当中,生成一种适应环境又不放弃自我坚持的独特人格。(详情见于《人格发展·埃里克森与莱文森·发展理论》2005上海社会科学院)
于禁的青少年时期是怎么设定的,这个我猜不出来。但从登场时的性格来看,我觉得吧……干将军从青少年时期心理问题就没解决好。成年后更是成长停滞,解决问题的能力没增加,倒是问题本身增加得非常迅速。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比如说差到不行的兼容性。
同样是不断追求完美的内在精神,性格高洁而宽柔的荀彧就具有极高的兼容度。他认为人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个性表达,当然也有不追求完美的权力。这种思想使他选拔人才的方略具有高度灵活性。
拿郭嘉举个栗子。郭嘉就是不高兴当十大杰出青年,就愿意留着缺点不改,那也是郭嘉的自由。荀彧并不特别介意,照样可以举荐他并且两人关系还不错。因为荀彧知道在郭嘉的价值体系中,寻欢作乐跟荀彧追求高洁自守是具有同等意义的。(三国无双里荀彧还是大众脸,这是根据光荣《三国志》推测的)。
但换了于禁可能就不明白,怎么会有人不想追求一个内在和精神方面更完美的自我?什么叫“精神追求没有高下对错之分”,这种话在干将军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放任散漫既然不是因为愚昧或能力达不到,就是被欲望、懒惰、贪婪……等等什么东西所蒙蔽了。反正非得找个原因出来不可。
无论这个原因找不找得到,总之让他理解并包容郭嘉这样欢脱的思维回路是不可能了。由于所属不同他管不了郭嘉,就只能强忍并尽量无视。万一忍不住时会怎样,那就难说了。从无双IF剧情里的对白,“气氛会变僵硬”,“对人对己的严苛,使旁人感到畏惧”,可见同僚们应该有领教过……
多说一句,如果郭嘉归于禁将军直接领导,那就惨了。一定会被狠狠地“劳动改造”“接受精神再教育”,直到郭嘉哭着跑去跟曹老板求救为止。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像于禁这种严重的不兼容,常体现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身上。按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这种偏狭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当人们对自我同一性产生混乱时,便会依附于周遭小环境,包括领导、群体、朋友、配偶……林林总总,通过排除异己来获取同一性的满足和归属感。这种情形发展到极致,便会形成纳粹主义,民族阵线等一系列典型的例子。(埃里克森,1968)
如果情况理想的话,人们将通过时间和生活经历,逐渐达成自我同一性。一个具有完整稳固自我同一性的人,有能力接受并容纳“异己”,并从中发展出真正亲密的关系(包括友情和爱情)。如荀彧,郭嘉,乃至曹老板那样。
而于禁的情况则像是在混乱中过早形成了自我同一性。其典型特征是,接受外界给予的价值观、目标、生活方式,形成尊重权威,不包容,比较死板不灵活的处世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西亚James Marcia)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同一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存在有倒退、重构等现象。埃里克森也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总有渗透、延伸和残留。如果用这套理论来概括一下于禁的角色设定,就是:“虽然自我同一性过早形成,它仍可能不稳定,并且带有往期的明显印记。”
说个跟主题没关系的闲话,这种渗透和残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比如说疏离反应。成年后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我同一性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进行一些破坏关系的行为。这就是青少年时期某些心理的残留和延伸。(《人格发展·埃里克森与莱文森·发展理论》2005上海社会科学院)这种疏离反应控制在一般社交范畴内,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并不代表内心存在问题。
[newpage]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二·永远是少年
如上文所述,幸运的话,人们在成年之后仍有机会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变迁进行修正,获得更好的自我。
可于禁显然不是幸运的那一类。
在军队这种重视制度、阶级、秩序,抹杀个性的封闭环境,人们的思想价值观被高度统一,所谓的“外部世界”,也被浓缩到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在这里,所有年轻人都被赋予了“军人”这个新身份。此前的身份,社会地位,生活状态,统统失去意义,一切需要推倒重构。
不难想象,一个正值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投身于军旅之后所要面临的心理变迁。如何适应这个崭新环境,同龄人相互之间的差异,社会和家庭所强加的角色(即“别人认为我是谁”),和内心自我认定的角色(即“我认为我是谁”)之间的矛盾,与外界价值观的交融和对抗……等等,这些都是诱发内心困惑的因由。通过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人们整合属于自己的多重角色,得以形成并巩固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进而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但问题是干将军他不是一般人……上述这些诱发内心困惑的难关,在干将军这儿压根就不是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掉的。
由于光荣没有做童年时期的设定,早期的成长环境就不谈了,单说社会(军队体系)所强加的角色与内心自我认定的角色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严重矛盾吗?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我很怀疑这一点。从其结果来看,于禁这个角色始终保留着律人律己,严肃、严苛、高度服从、不断精进的特性,完美适应了军人这重身份,看不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残留的痕迹。如果真的曾存在另一个自我,并经过内心斗争而相互整合,应该不会被抹杀得这么干净,多少也得有点残迹。
由此推想,上述这些特性极有可能是更早时就形成的。在自我角色→社会角色之间不存在严重矛盾,也就不必经过相应的整合过程。
内心自发动力指望不上,那就只有看外部环境压力了。
诚然,无论什么环境什么时代,人与人之间总存在思想和生活态度的差异,由此诱发一些碰撞,会促使人们做出改变。而此时长辈(包括亲属、权威人士或者其他对当事人很重要的人)的态度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埃里克森甚至认为,如果得不到这些人所给与的支持,人们将不可能形成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我猜想,最初在军队底层混的阶段,干将军应该多少对周遭的差异感到一些困惑。但后来情况开始变化,他凭借实力脱颖而出,一次次得到升迁。这些看得见的事实从客观上给予了他认可,证明了其观念的正确性。
(插花。按照光荣三国志系列里的思路,于禁自吴国归来时不到56岁,不然不必假惺惺安排将军位,直接照汉代规定退休了。184年平黄巾时从军,此时年过15岁。192年归曹总时23岁,军衔是都伯。一年后升为都尉,待遇约相当于杂号将军,但没有名分。要知道赵云一生都是杂号将军,于禁24岁左右就享受这个待遇,可见确实深得重用。※注意这是光荣的思路,不完全是历史真实情况。)
需要提一下,这时鲍信手下升迁空间有限,于禁又或许过于年轻,升到都伯不算破格升迁。但无论如何,鲍信还是给了于禁最初的认可和鼓舞。而那些“异己”,反而被客观环境所否定。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可想而知,于禁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一再固化,而不是矫正。由于军队环境的特殊性,军官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贯彻自己观念的权力,一切与之相悖的思想和态度都可以用合法的手段加以排除——他还没经过与周遭差异对抗碰撞的过程,就具有了抹杀这些差异的力量。本来应该有的那些困惑,早就灰飞烟灭了。
综上所述,于禁这角色的人格发展历程,几乎就是一个直线。
原有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定在军队中得到了认可,外部世界也没能形成真正的压力,促使其进行思辨。在没有碰撞,无需整合的情况下,干将军直接跳过了正常人格成长的必要过程,过早形成了自我同一性。
但,人生中有些事情必须经历,否则不会得到相应的成长。正因跳过了必要的过程,其自我同一性反而不够成熟稳固,带有强烈的青少年时期心理残留,因而才会有偏执、不包容、控制欲强、崇尚权威……等等这一系列表现。
平心而论,在那样一个乱世,那样一个环境,这种心理状态也很正常。就算有一些副作用,但正作用更大,不能说有多大问题。
只不过干将军运气不够好。恰好这种心理状态的副作用,在以后的人生中形成了致命的陷阱。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newpage]
三·与子同仇
于禁跟着曹老板混之后,一年之内三级跳升到了都尉,已经接近将军。相应的,面临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职责范围的变化。不再仅仅是服从上级命令,严格训练军队,还具备了对最高长官一定的建议权,跟同僚们的配合度也变得很重要。
其次是人际环境变动。从鲍信军“跳槽”到魏军,原先的领导和同僚四散各地。而周围那些不断增加的魏军将领简直奇葩朵朵开,性格人生态度价值观什么的,相差十万八千里。对于成长过程中没点亮兼容技能且社交技能很烂的干将军来说,如何适应这堆货,应该是个不小的挑战。(彼此彼此,新人要适应这位前辈也不容易。)
第三是制度变更。鲍信军类似一家小公司,而魏军则像国际Top10企业。其军队体制,治军理念,合作方式,对将领的要求……等等,都有着根本性区别。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陡然踏入新环境的干将军,亟需寻找新的支柱来安身立命。除通过客观战绩来证明自身价值之外,心理上的归属感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跑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君主曹操。无双IF剧情里曹老板跟干将军说那些话,其作用不言而喻。简单几句对白的背后,是对于禁全方位的认可。包括严峻、顽固……之类的缺点。
虽然这是架空剧情,但本质很合理。史实曹操也确实曾对于禁有过高度的嘉奖。表达方式和发生时机不同,目的应该都一样。通俗的说法叫笼络人心,心理学的说法叫:“通过理解和认可,建立起某种情感联系,使对方产生归属感和对于领导者的认同感。”
在曹老板而言,这大概属于常用技能。满足将领们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才能笼络那么多英杰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
但在干将军这里,情况可不是这样的。打个没节操的比喻,就好像情场高手跟情窦初开的少女调情,前者半真半假逢场作戏,后者可是动真情准备许终身的。
好吧,我认真点……其实我想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对“共生”的渴望和追求,是人最原始的渴望之一。简单说,是“你我同心同体,能够全然相互理解,有着精神上最亲密无间的关系。所以你(受控者)必须按照我(掌控者)的意愿去行动,任何与我意愿相悖的,都是绝不能容忍的背叛”。(具体参看注释篇)前半截是理想,后半截是副作用。
之前说过,于禁这个角色设计,人格成长过程有缺失。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人我分化,后果之一就是容易陷入共生关系。
他对士兵的态度,除了前面说的自我同一性问题之外,共生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他将自我强加于所有士兵身上,所有不合其理念的行为都被扑灭。对其他听话的士兵,则表现得很正常,没有额外虐待。这就很类似于共生关系中掌控者的行为。由于对方是“士兵”群体,共生关系比较模糊,害处隐藏较深,几乎看不出来。
题外话,这恐怕也是干将军看上去非常强悍的原因之一。如前面提到IF剧情里的对白,干将军的刚毅时常辐射到同僚。说难听点简直是到处施加精神强X。别人还经常反抗不成,只得受着,比如李典、乐进等人,就拿他很没办法。这样的干将军不强悍才奇怪。
遭遇到曹老板开始,重要的转折就来了。
前面说到,人格成长过程中,长辈或权威者的态度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干将军这种成长有缺憾的,一生都比其他人更注重权威者的态度。而曹老板是君主,是军队最高长官,权威身份毋庸置疑。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于禁过来后脚跟还没站稳,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拔,远远超过鲍信所给与的。这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加固,也是自身价值得到承认的证明。
情感上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重要性更不言而喻。在对外不兼容,心灵层面一直处于相对孤独处境的干将军而言,这份君臣之情不仅带来了归属感,也满足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不难想象,于禁此时内心受到的冲击有多大。魏军很多将领都是这样,从情感认同发展出坚定的忠诚,以报知遇之恩。
但干将军心理基础不同。以往跟鲍信等人维持正常上下级,是因为缺少“知己”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亲密关系。现在这两个要素已经具备,再将制度、阶级模式套用到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