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岂是池中物全+ 外传暂全+名家评论 - 81

2009年08月02日14:2688301152
  • 简介
字号
粗細
行距

【金鳞杂谈】46-50

  

          金鳞杂谈之四十六 谈谈P203

  Interna告白:Interna只不过是《金鳞》故事的一名读者,《金鳞杂谈》只不过是Interna个人的读后感与随笔。欢迎广大的读者评点,一起参与讨论;也希望能够容忍我以平等的身份对别的帖子参与评点,而不要赋予「特别」,视同「另类」。拜托了……

  谈谈P203。

  P203更新之后,引起了《金鳞》爱好者对于商务、阴谋与亲情的热烈反响,标志着《金鳞》故事又揭开了新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幕。

  先来谈谈「东星集团」的股权变动问题。

  Interna对于美国的情况与制度不太了解。如按我国的股份制度,上市前的「东星集团」:

      侯龙涛 64%

      六兄弟 30%

      古全智 5%

      田东华 1%

  田东华的1% 是「东星集团」按照「协议」而给他的;古全智的5% 则是从侯龙涛个人的69% 里拿出来同古全智交换「常青藤」的15% 股权的。侯龙涛个人是「常青藤」的股东,「东星集团」与六兄弟则不是。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在上市的过程中同时公开招募新股,「东星股份」吸收了增发股票的购买者对公司的资金注入,原「东星集团」的股东并未增资,「股权」自然要相应「缩小」,但是这并不是原股东资产的「缩水」,因为「溢价」发售是通行的与必然的。

  例如,原有的持股为每股1。00元,新发流通股的发行价为每股1。50元,发行完成后的每股资产就是1。15元,每位原股东虽未掏钱增资,但是帐面资产却增值15% ;而且上市后,万一股份公司出现重大闪失,最多将「股份公司」

  的全部资产抵偿债务,「股份公司」宣告破产,撤消工商注册,大股东照样可以回「家」(原「东星集团」全部资产减去投入「东星股份」里的这部分)享受「在银行的存款都够我重孙子挥霍的」幸福生活。要不然「公司」们为什么都要争着挤着抢着「上市」呢?

  扩股上市后的「东星股份」,

      侯龙涛 44。8%

      六兄弟 21。0%

      古全智 3。5%

      田东华 0。7%

      流通股 30。0%

  在GM按协议出资收购「东星集团」在「东星股份」中总持股量70。0%中的25。0% 的股权之后:

      侯龙涛 28。80%

      六兄弟 13。50%

      古全智 2。25%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田东华 0。45%

      流通股 30。00%

      GM  25。00%

  「东星集团」当然会要求「溢价」转让,因为除了现有资产之外,还有欣欣向荣的「市场前景」;GM当然会要求「平价」转让,而且还要以自己的品牌和「潜在市场」作为「无形资产」充抵,这就是这场商务谈判的实质。

  在六兄弟于名义上将总共7。50% 的股权「转让」给侯龙涛之后:

      侯龙涛 36。30%

      六兄弟 6。00%

      古全智 2。25%

      田东华 0。45%

      流通股 30。00%

      GM  25。00%

  这样一来,原来侯龙涛与GM之间的股权差,就从3。8% 扩大到了11。3% ,可以比较地避免对方搞突然袭击,制造夺取「董事长」、「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地位与「控股权」的可能性。

  按我国的制度,GM如果要对「东星股份」的流通股进行收购,当收购流通股的数量达到(忘了是「流通股的」还是「总股份的」)5。0% 时,必须「举牌」,即公而开之、广而告之。以后每增加1。0% ,必须再「举牌」一次。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所以,即使开始时是「秘密收购」,当总持股量从25。0% +5。0% 而达到30。0% 时,就不可能再保守秘密;而且收购行动一旦开始,股价势必产生异动而飙升,必然导致收购成本猛增;如果导致「涨停板」,失去了「主动性卖盘」,收购行动也会搁浅。

  美国的股市比中国要更规范些,在二级市场里要想暗箱操作势必很难。

  此外,GM如果要对「东星集团」的非流通股进行收购,不仅六兄弟不会出卖,古全智也不会出卖,因为他不仅是没有必要这样做,而且、也是更重要的,他不敢冒失去刘南的风险,这从「新上海滩」的前前后后已经足以证明。

  即便如此,侯龙涛与GM之间的股权差,已从3。8% 扩大到了11。3%之后,他就安全多了,基本上排除了「外界对我在东星的绝对权威产生任何的怀疑」。即便GM有所不利于己的动作,他也有了更多的作出反应的缓冲时间,所以他要向六兄弟不借资金与红利而只借「股权」,所以他「在心理上已经可以接受GM对于25%股权的要求了」。

  从GM公开说明的收购25。0% 这数量的理由来看,「如果我们发现有其它的大公司有控股东星的企图,无论是从股市上下手,还是象我们这样直接从东星的董事会成员手里直接收购,我们都领先对方二十五个百分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做出应对,这就是进可攻;如果有一天我们出于任何原因(例如『东星失去市场垄断地位』),认为已经没必要再保留东星的股份,我们可以出售,这就是退可守。」收购比例太少,不可能达到上述目的;收购比例太大,东星也不可能接受。所以「百分之二十五,这个数目是经过我们详细研究的」。

  对于《金鳞》故事的后续发展与人物的表现前景,不是不可以「猜测」,但是应该要有依据和理由。往往有许多「猜测」讲得确实很有道理,不管揭晓结果如何,都能提高我们读《金鳞》的兴趣。

  如果万一有哪个兄弟或是古全智想要出让股权、而且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利或是套现、而不是为了蓄意坑害侯龙涛的话,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再征询一下侯龙涛的「报价」,买卖嘛总要「货比三家」为好。

  这也就是侯龙涛对Michael所说的「您不觉得我应该听听别人的报价吗?」

  对于区区2。25% 的股份,想必侯龙涛还是买得起的,而且双方都还不会伤了极其重要的「兄弟情分」,大家都是年轻人,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我们不应当将目光仅仅只盯住GM。GM是国际著名的大公司集团,Michael只是GM市场部的二把手,他有没有权力与能力使GM的高层完全听从他的指使呢?

  苏栈是「GMInvestmentGroup的VP」,是代表团团长,「龙涛,今天咱们把酒言欢,到了下星期,谈判正式开始,那就是各为其主了,到时候咱们可就要真刀真枪的了,我不会因为咱们一见如故而有丝毫放松的。」

  苏栈是一位「在商人的面具下隐隐约约的有股正气」的人,他代表的是GM的商业利益。

  Michael代表谁的利益呢?除了他同田东华的会面密谋之外,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他的父亲是美国最大的军火商洛克希德- 马丁的董事会成员」,田东华说「你把我的意思向你父亲转达一下儿」,这条信息就是一处伏笔。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侯龙涛的日本之行,原先只考虑自己与Honda这「双方」,甚至于一度还防备着星月姐妹她俩会不会「是Honda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定时炸弹(P157)」。

  直到星月姐妹舍命救主之后,特别是直到他在「桃花源」里惨遭樱花清影与樱花玉子的「轮奸」之时,他才「终于想明白了,他对Honda最后的一点儿怀疑也消除了,同时也清楚了Toyota实在是太恶毒了」。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当初Honda的「代表」方杰代表的却是Toyota的利益,那么,这一次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格局呢?

  因此,我们不应该死死缠住「侯龙涛与GM」这样一组矛盾,应当更多地关注表面现象背后的阴谋活动。故事的发展或许会是:以侯龙涛为代表的「东星集团」,以苏栈为代表的「GM集团」,以及以Michael为代表的「阴谋集团」,这样三者之间的矛盾碰撞利害冲突,这才使故事更富悬念,更具欣赏性与可读性。

  苏栈就是司徒志远。

  司徒清影和薛诺今天正好来东方广场购物,并且义不容辞的作为「工具」帮助最心爱的爱人「减压」。

  为什么偏偏是「司徒清影和薛诺」,而不是何莉萍和薛诺呢?

  为什么不可以是「司徒清影和薛诺」,而偏偏要是何莉萍和薛诺呢?

  Monkey再次运用了「无巧不成书」的基本法则,而且一定必须要巧到「几个人在进入大厦的时候,正好有四个美女从里面出来,两拨人擦肩而过的时候,苏栈向那边不经意的看了一眼」这样一种数以秒计的极其精确的程度。

  若非如此,《金鳞》故事的结局对于某几位角色就会显得过于残忍,这也预示着《金鳞》故事将会以皆大欢喜而结局「苏栈向唧唧喳喳的女孩子那边不经意的看了一眼,他就好像是突然被雷劈了一下,愣在了当场,又好像是掉进了冰窟窿里,浑身都颤了起来。」这种毫无思想准备、没有任何预兆、即时即刻就象雪崩般在瞬息之间涌起的反应,非亲身经历过长时期的刻骨铭心而又不得缓解者是无从得以体验的。

  苏栈坐在了床边,双手捂住脸,他扭曲的表情充分的反映出他内心的极度痛苦。「啊……」男人慢慢的站起身来,走到窗户前,额头顶在了因空调而变得冰凉的玻璃上,撑住窗台的双臂有点颤动,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思念,二十多年的努力,全都没有结果,就在自己已经决定放弃的时候,她却又从自己心灵的最深处钻了出来……

  「突然被雷劈了一下」的苏栈,显然不是为了被Honda「制造」出来的星月姐妹,也不会是为了父亲安卧在凤凰山豪宅里的薛诺,更不用说是为了女孩的青春美丽而惊艳,而只能是为了他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作者特别强调是「一个梳了一条很奇怪的大辫子」的司徒清影——二十年前的樱花玉子。

  「侯龙涛的眼睛怎么也离不开女人的脸,因为她的眉宇间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气息(P161)」。

  「侯龙涛也盯着女孩儿,现在终于想通了为什么会觉得玉子面熟了,她的女儿长的更像司徒清影(P161)」。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她真的很像我吗?从长相儿就能看出来是我的女儿?」「是很像(P164)」。

  「玉子伸出颤抖的右手,抚摸着女孩的脸颊,二十一年来,自己没有一天不在梦中见到这张美丽的面孔,七分像自己,三分像她父亲,她就是自己的女儿,那个自己愿意舍命相保的小生命」。作者反复地铺垫司徒清影和二十年前的樱花玉子的相貌极其相象,目的无非是为了今天这一下「雷劈」埋下伏笔,并且提供感情之外的实物依据。

  关于樱花玉子的前途问题,戏剧性与可读性的一面当然是她与司徒清影这母女俩,同司徒志远(就是苏栈)如何相见与怎样作出适当的安排,但是比较而言这还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理由是侯龙涛是一个多情有义和很讲道理的人。他在樱花玉子与司徒清影母女相会之后,对樱花玉子、樱花清影和樱花飞雪所作出的安排,就很合情合理。

  真正本质性的理念性的也是很麻烦的问题,在于樱花玉子她至今依然是「樱花媚忍」的「门主」!

  按照「樱花媚忍」的「门规」:

  「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感情,没有人性,生为樱花女就别无选择」。

  「要是有『媚忍』动了凡心,自己要控制住,控制不住就是死」。

  「我知道如果我逃跑,那只有死路一条,其他的『媚忍』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会把我杀掉的」。

  「门主又怎么样?『媚忍』只认门规不认人,门主触犯了门规,一样会被群起而攻的」。

  也就是说,如果就这样相认了、团聚了,樱花玉子立即就会象假「『华狼』瞬间就变成了一只大『刺猬』(P167)」的。

  可以预见到,侯龙涛对冯云谈起过对「媚忍」的改造计划,「等回了北京,我就让她们找自己喜欢的人嫁了,不过只能是嫁中国男人」,将会结合这场「认亲」而开始付诸实施。

  一个人或人群的奴化思想一旦形成了,是不可能靠一道公告就得以改变的。

  侯龙涛对「媚忍」的改造计划是不能简单化地以「解散」或「废止」的形式进行的,别的「媚忍」——特别是同玉子母亲不和的「三姨妈一伙儿人」——绝对就会自发地集合起来清理门户,对玉子等人依据「门规」实施制裁。因此,必须要在侯龙涛以「媚忍克星」的身份,对「媚忍」的每一个成员都仍旧保持绝对的支配权力与精神控制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才行。这在P164中也是有伏笔的: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没有人可以改变门规吗?」

  「有,您可以,您不是『媚忍』,您是『媚忍』的主人,您的命令就是新的门规。」玉子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奢望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又有哪个男人会放弃霸占几十个美女的机会呢。

  再加上P196中的:

  「我还在继续打听你父亲的下落,我觉得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我会尽全力让你们一家团圆的。」

  玉子听到主子提起自己的老情人,她的眼神在一瞬间变得很复杂,自己的心是司徒志远的,但自己的身和命都是侯龙涛的,如果真的把人找到了,这对矛盾不知该如何解决……

  侯龙涛要尽全力让玉子她们一家团圆,还要稳妥地对「媚忍」进行改造,故事情节不仅会有戏剧性与可读性,而且会富有人情味。

  大久保利通将人变成鬼,侯龙涛要把鬼变成人。大中华的文化愣是要比TMD小日本优秀得多!

  注意:《金鳞杂谈》系由Interna原创,全部都始发于「我不知道中文论坛/藏经阁/金鳞俱乐部」

  

          金鳞杂谈之四十七 谈谈星月姐妹

  「《金鳞》十二钗」之补13、14星月姐妹

       绝代双娇离倭京

       文武兼备肯舍命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怎似昨日尚非人

       华夏文明胜东瀛

  谈谈星月姐妹。

  发表「《金鳞》十二钗」时,星月姐妹才始出场不久,就有读者建议我谈谈星月姐妹,因当时还想再多看会儿,所以没有很快就写。

  我在《金鳞杂谈》之二十四「细数群芳」中说:星月姐妹无论是驱使还是服侍都是一级棒的,而且无根无底赤胆忠心,她俩如要有「戏」,超不出驱使或是服侍方面的「使用」意义。

  迄今(P205)看来,这个认识还并未过时。侯龙涛的其她女人几乎全都是先中意之后,再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手段追到手的,并且其间都有些传奇故事,惟独星月姐妹是Honda赠给他的「礼品」,这是一个例外。好在惊艳在先,保驾在后,感情的迅速升华也就没有问题,终得并列于「爱妻」地位。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相关星月姐妹的故事情节也就相对比较缺缺。

  关于星月姐妹,最有趣味性的倒是她俩的「血统」方面,绝对非同寻常。在P155中:

  「我们的父亲是纯中国人,我们的母亲是八国混血。」

  「哪八国?」

  「美、英、法、德、意、俄、奥、日。」

  「不会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混血吧?」

  「就是啊。」

  「……」侯龙涛都不知道要说什么了,这样的概率大概是几亿分之一吧。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在P156中:

  「犬之郎」说:「说来话长,二十五年前,当时的社长开始了一秘密项目,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六年时间,从世界各地找来了很多第三代的混血儿,其中就有她们的母亲,然后又找来多个种族的纯种人,然后进行交配,制造出的婴儿拥有一半儿很纯的血统和一半儿很杂的血统。」

  对于这两段文字,请容Interna细细辨析。

  首先,星月姐妹的父亲,既是纯种的中国人,那么星月姐妹的爷爷和奶奶、以及从她们的爷爷和奶奶分别上溯五代(中国民俗以「五服」为血统关系内外有别的重要分界)共计六十二人,必然而且必须都是纯种的中国人!

  因此,原文所述的「『不会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混血吧?』『就是啊。』」的前半部分:「爷爷、奶奶都是混血」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对《金鳞》故事的情节来说确实无关重要,甚至于可以说还没有几个人曾经对此引起过注意,但在理论上对前述「我们的父亲是纯种的中国人」的说法却是致命的。试想啊,「爷爷、奶奶都是混血」的,父亲怎么还能「是纯种的中国人」呢?

  所以,对于「你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混血」的说法,应当改成「你们的姥姥、姥爷都是混血」,或者说「你们母亲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混血」方为妥当。

  其次,星月姐妹的母亲,是「三代八国混血儿」,而且是指定的「美、英、法、德、意、俄、奥、日」这八国的混血儿,既不能多一国,也不能少一国,而且还不能错一国或者换一国。Interna竭尽全力将问题作了最大程度的简化:强行假设,只论组合,不论排列,以有利于讨论。例如强行假设是:

  一名美利坚男子与一名英吉利女子交媾生育一名男婴;

  一名法兰西男子与一名德意志女子交媾生育一名女婴;

  一名意大利男子与一名俄罗斯女子交媾生育一名男婴;

  一名奥地利男子与一名小日本女子交媾生育一名女婴。

  然后:

  这一名「美、英」混血的男子与这一名「法、德」混血的女子交媾生育一名男婴;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这一名「意、俄」混血的男子与这一名「奥、日」混血的女子交媾生育一名女婴。

  然后:

  这一名「美、英、法、德」混血的男子与这一名「意、俄、奥、日」混血的女子交媾生育一名女婴。

  然后:

  这一名「美、英、法、德、意、俄、奥、日」八国混血的女子,被Honda「当时的社长,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六年时间」所找到,并且安排她同星月姐妹的爷爷和奶奶(分别上溯五代共计六十二人,必然且必须都是纯种的中国人,从而)生育的男子进行交配,这才制造出了这对美女双胞胎!

  Interna像念绕口令似的、恪守慎密逻辑关系地谈了这许多,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最简捷地「制造」出这样一对美女双胞胎!其他一切的其他的「可能性」或是「万一」也都懒得细说了。记得有一篇专业资料披露,人类生育双胞胎的比例是八十三分之一,狠狠心将「龙凤胎」忽略不计,那么生育双胞胎女婴的比例就是一百六十六分之一……天哪!还必须得是「美女」!

  还有一点肯定更加不容忽视是:上述的「制造」过程,除了最后一道工序是由Honda当时的社长按照计划而安排进行的之外,星月姐妹的母亲——这位「美、英、法、德、意、俄、奥、日」八国混血女子,只不过是被他们「找到」而已,她的「三代八国混血」的血统则是在被他们「找到」之前的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想想看吧!这种情形的出现概率大约是多少分之一?有可能达得到「几亿分之一」吗?

  「Honda当时的社长」同他的前辈大久保利通一样,要说到其「灭绝人性」,都是有资格去登记竞选「人类之最」的。

  「概率」,也称「几率」,这是个数学名词,是也可以被称之为「可能性」的,其意义可以理解为「有可能,不一定」,其数值的大小则标志了这种「可能性」

  的大小,例如「九成儿九」,例如「万一」等等。星月姐妹的「拥有一半儿很纯的血统和一半儿很杂的血统」,同《金鳞》故事中不计其数的「巧」事儿一样,都是「有可能」的,只不过是其「可能性」的数值小得令人难以想象而已。

  请问,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具体形容「一个纳米」有多长呢?

  在《金鳞》故事中,有一个很大的郁闷「情结」,尽管已经提得很多但又难有结论,终于不得已地逐渐冷下来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存在侯龙涛其人其事吗?

  如以科学的立场研究侯龙涛其人其事,单独分析他的每一个独立的事件,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其中包括了在《金鳞》故事中所描述过的「媚术」与「金鳞草」。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Interna在《金鳞杂谈》中多次自述:自己是理工科出身、终生从事的是工程技术类的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说话要有证据。某工程或某技术如认为「可行」,除了事后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之外,在事前也必须先作「可行性」的论证。那么,如认为「不可行」呢?我以为同样应作「不可行性」的论证。

  「可行」与「不可行」,只不过是认识的不同,研究结果的不同,是事前讨论中的意见不同,都还未经实践的检验,在科学的立场而言,应当受到(类似于对「人格」那样的)同样的尊重。尽管在行政的立场而言,不能容许对问题总是进行无休止的争论,但是对于科学的探索依旧可以是、也必然是无止境的。自己做不到的,不等于别人也一定做不到,其中就包括有人能够做到、但却根本就不屑于(!)做把你看的。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并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