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日后谈

2022年08月24日22:263389
字号
粗細
行距

此前说明,仅代表个人观点。

棠棣一开始的产出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一个个人的小小脑洞,即骨科兄弟,后来干脆变成了想探讨一下极东兄弟之间的关系,以及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和对历史周期律的反思。因此,棠棣表面上是在写南宋,其实更多的是在影射和内涵近现代史的内容。国设其实常常是高度抽象化的概念,而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政府并不能代表国家本身,国家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国设只是机器中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而已。

首先需要认识的是关于中/国的界定,中/国最初其实有文明中/国与政治中/国之分,文明中/国大约起源于八千二百年前的伏羲女娲时期,而政治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则起源于夏代。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便能很清晰地认识到,虽然政治中/国总有朝代更替,并且因为朝代更替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文明中/国一直传承了下来,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今天自豪地说,中华文化的传承从未断过。关于中/国之名在个人合集老王研究之中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而文明中/国的传承,有赖于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稳定性的作用,即当外族入侵时,他们更多地选择接受中华文化,使用汉人的统治方式,的确这样的上层建筑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国家,完成由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的转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侵的外族十分愿意给自己脸上贴金,比如自称为汉朝皇室后代的匈奴人刘渊(汉赵开国皇帝),或者说甚至追溯到黄帝后代的拓跋鲜卑(魏书序记有载),来争夺中/国的正统地位。换句话说,中/国是以认同来作为其构造的概念的,即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构成的国家。而中华文化一个很有意思的特性就是包容,将其他文化融入自己的发展之中,从而对文化本身进行了延续。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形成一个内在的稳定,而政治力量依附于文化力量,中华文化自身的稳定也使得统治制度本身变得稳定,就像是永动机一般持续下去。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自身很难做出改变。我们现在把文明中/国的概念抽象成王耀,便是只要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地方,就有王耀。

那么我们现在把眼光投到两宋时期,初高中教材上通常以汉人王朝为视角进行编写,以两宋切入,实际上不论是金还是西夏,为了统治的方便都引入借鉴了汉人的统治制度和文化,金采用了南北面官的制度,以南面官来统治汉人,而蒙古对汉制的借鉴则要在忽必烈以后。那么,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不论是金,还是西夏,一定程度上也都变成了老王,他们和南宋一样,都是王耀的组成。

近代意义上的国家通常指民族国家,以民族为主体构成,如今如此强调中华民族也是为了强化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无他,唯民族国家比文化国家更具有凝聚力更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文化认同为主体往往是松散的,这便要提到古代中/国的另一个特性,即家族为重,将政府与家族割裂的特性,因此普通人只需要家族过得好,自己与政府,与国家是无关的,人们往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