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姨——活色生香】(第二章,沐浴|夜入) - 2

2009年06月04日23:17286673
  • 简介
字号
粗細
行距

引用:原帖由 逼上凉山 于 2009-6-3 15:55 发表 我也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只是和你讨论下,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包涵。

 个人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就是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关系,就像是听书,故事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每个说书的讲出来就不一样呢?我的看法是他们能很好的剖析人 ... 谢谢你如此深入、认真地给出建议并给我提供讨论的机会。古人云: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你的指点有理有节,赢得了我的尊敬。    首先我想先就你提出的比喻加以延伸,说明我的感悟和对自己能力的审视——    高明的说书人总是将读者的情绪与感官掌握在手中,他们可以流畅地把自己头脑中的印象精妙地嵌入到听书人的感官中,将名词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唤起听众脑中的意象,并且以极准确的形容词对其加以修辞,让意象更加鲜活与生动,使听众即使身处窄巷陋室之中也能如沐春风,体听天籁,宛若高居九天之上,身在琼楼玉宇之中;高明的说书人可以根据评说的需要调换自己材料中的语句,在听众的此种反应下使用此种词句而放弃另一种,或是在需要充分放任听众自身的激情与想象力时果断地中断否则多余的评述以给予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己的想象引导他们的思想,收获听众对他技艺的崇敬与得自他们的经验;高明的说书人可以将铺垫、过程与悬念完美结合,并且能够合理地分配各自的比重,在适当的时候选用最相称的语言来描述最突出的对象。我向往这种境界,但却觉得仍离它很远,只有模糊的轮廓,不说企及,竟连更近一步看清都难以做到。这是我当前能力的局限,是此时水平的无奈。我不敢以任何言语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因为对自身描述哪怕因丝毫的自满而偏离都不是通向进步的道路。这是从理论上讲自身的不足。    具体到文章中——    诚然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在我构思之时,写作之中还是在反复翻看自己已经完成的文稿的时候,都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其中有无法捉摸的难受,比如总是过于侧重某一个场景而不能合理地安排另一部分场景,或者在段话中用句太长而需要充分延伸时却几句就收笔,这就同时造成了“过”与“不及”两方面的失误,让文章的构成出现明显的失衡,破坏了整章甚至整篇文章的生动性和合理性以至可阅读性。任何一个作者想创造出自己喜爱的作品时都不愿意放弃弥补其中缺憾的努力,但与其说我不愿意立时付出努力去弥补它,不如说我在仔细寻找具体的缺失时的吃力——既因在大片芜菁交杂的灌木林中挥动斧头的投鼠忌器,也因自己陋习和惯性的引导而令眼前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任何理论的衍生都依赖于准确的逻辑构成,但所有理论的基础却往往与逻辑绝缘,如同宗教上对上帝的绝对崇信。因为自己能力的狭窄,即使重新审视也不能说每次都可以发现文中的谬误和缺漏,同时也因为基于能力缺失之上的理性残疾,在接受旁人意见时也常常固执已误,认真理为谬论。(我废话有些多哈,具体说就是有的地方大体觉得有错,但就是死活看不出来,而另一些地方有L友们指出我也意识到了,但现在没能力改得更好。)    另外对你提到,多阅读古龙先生大作的建议,我表示感谢。事实上在还珠楼主,古龙,梁羽生,金庸等一干小说家中,他的书是我最喜欢的,所有作品都已拜读,包括代笔也无一遗漏,并且有几部正放在我的书架上。可惜或许是阅读方式的缘故,也或许是没有尝试过类似的写作,我并没有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令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然而既然在SIS上开始动笔,我想我会在往后的构思和落笔时多感受他与其他小说家的创作方式,争取早日在写作领域有一小成。    感激!

 PS:昨晚掉书袋,一时手书打错一个字,导致句意迥异,今天回来改过。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