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言,我也看了大家的意见,但是很抱歉,为了本文的灵魂,我并不能用普通话取缔,但是会尽可能的让人物对话通俗易懂。有朋友说方言背景是河南话,其实前文已经提及,陈塘庄大部分老一辈儿村民都是在河南的大逃荒逃过去的,保留有原住地的生活习性,认真读书的读者会发现。方言是文化基础,在其上才能有更多的屯村故事。故事背景时间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30年隔不到二代的时间。地点是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点儿,黄河边上一个干枯的支流边上,有黄土高原文化(村落交接),有大革命外来文化(韩唐为代表)。不要看第一章前面的几段话,那只是个大概,本文的风格和表达和其有很大区别。不可否认,乱文有很大市场,其中母子类为热中之热,所以禁忌这里才会百花齐放。文章阅读方面,个人建议本书适合“沉浸乱文七八年的老书虫”这种读者,对于大多数乱文套路都已经有了一定抵抗力,七七八八的剧情也都刷了差不多,对乱文只保留猎奇心理和一种执着的习惯。当“老书虫”书荒的时候,自然就会对真实文化背景和行文水平有了极大的需求。
说这么多,简单总结,就是对于《大河向东流》这部书,作者希望读者改善快餐式阅读的习惯,我们相互配合。放慢脚步,有耐心,能够对书中不懂,别扭的地方逐字阅读,多去查找线索彩蛋,相信我,到了后边百花盛开的时候,《大河向东流》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位读者失望的。在每一期更新后,我都会评论问答的形式,以作者的视角,来解读文章结构。No.1,为什么选取黄土高原村落文化和70年代为书中背景?答:黄土文化背景久远,更经得住考察,同时借助了1943的大逃荒事件顺利营造书中背景大趋势。70年代国民背景是险象乱生,不仅仅我们有文革大跃进,还有知青下乡,几个五年计划。初期,文革烈火并没有烧进陈塘庄这个普通的村落,但后期会有推动剧情的功效。大背景说了,我们再说说小人物。有读者发现,前几章我们主角(杏娃)根本就没登场。我更多的是借助蒋画和蒋田甜这姐弟俩来侧面表达一种欢乐,愉快的关系。其实在我的理解中,乱伦中的“乱”的定义是多层次的,其中自然为最佳,剧情推理次之,手枪文最为普遍,这种普遍反而更像是一种标题式的营销吸睛手段(不批评,会得罪人)那么如何达到乱中佳境“自然而然”呢?我觉得当然要靠背景的烘托,人物背景,时代背景,环境背景,人文背景等……拿书中具体例子举例:大家觉得蒋田甜这对姐弟怎么样?三处描写:蒋画拍姐姐屁股,蒋画被揪耳朵锤姐姐的胸,蒋画和姐姐聊“摸咪咪”的话题。明明有相关描写,却没有让读者感觉到突兀,一切好像真的是姐弟俩的“胡闹”和“亲密”。放在现实的农村中,蒋画和蒋田甜的行为好像也再正常不过,旁人看见了顶多骂一句不要脸,这小孩儿孬。但是正是这种正常的亲近描写,越会让人有种“乱”的期待。我为什么又要放在农村呢!因为农村物质匮乏,很多人物可以直接产生关系,在生存中的伦理上限关系会很大,这会让旁观者有很强代入感。比如:水生摸他妈的奶子。而非杜撰演绎,刻意安排,同时自然而然,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