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孤心无所系(南北朝)】历史向连载 - 1

2019年12月12日02:55221796
  • 简介
字号
粗細
行距

               【明月孤心无所系(南北朝)】

 

 作者:Sirocco

 2019-12-12 发表于:SexInSex

 字数:11000

 ***********************************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这次是历史向,没多少肉但不至于一点都没有。

  本文题材取自北魏永熙三年暨南梁中大通六年(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西遁长安,从而导致北朝分裂的史实。

  写作动机有二。其一,《故乡》一文中提到了堂姐在写一篇历史向的小黄文,题为《明月孤心无所系》,却没有给出具体内容,本文就从这个彩蛋展开。其二,日前偶然读到了SCZ大大的《明末烟云》,深受启发,决心写篇带价值观的东西。

  我并非社科专业出身,才疏学浅,分析史料向来是史实判断重于价值判断。以后人立场来看,沈约辱骂北朝为索虏,魏收讽刺南朝为岛夷,二者皆因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将价值观凌驾于史料本身之上。反而是年代稍后的唐人,因为前朝史实已经与当代政治脱钩之故,反而可以较为客观地描述这一事件。然而,前朝写史往往能掌握一手史料,而年代越久失实程度越大,故我对更晚的《资治通鉴》持保留态度。

  所以,对于孝武帝元修西遁事件,我尽量采用不同史料中的最大共约数,语焉不详之处则加上一些脑补,尽可能地还原整个事件。文末列出了参考书目与章节,史料由大家自行取舍。我不喜欢预设立场,居高临下地规劝世人该当如何;倒不如尽展百家之言,由世人各择其善。

  序文交代了永嘉之乱以来的大背景和河阴之变的小背景,因为跨度较大,用文言比较流畅。正文则涉及具体的人事物,自然以白话为佳。我写作一向以叙述为主,对社会风貌的描写并非长项。涉及到南北朝的语言,音乐,服饰,饮食和建筑的地方可能会有硬伤,欢迎大家指正。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此外,我坚持认为H文无肉即诈骗。既然发到了SIS上,不可能与性完全无关。在阳光底下合法地传播正能量的媒体不可胜数,不差一个SIS。问题在于,我无法想象鲜卑人如何行房,出土的北朝文物中,教做人的绘画和雕塑不够多,论解析度比汉代的《桑间野合》高不了多少。归根到底,肉戏还得靠自己意淫。至于索虏双飞,吴越毒龙钻之类的段子,还望一笑了之。

  说回正题,北朝分裂算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此前的六镇起义,暴露出孝文改革的诸多副作用,也最终引发了河阴之变的惨剧,一度中断了汉化进程。因为六镇及秀容底色之故,分裂后的周齐二朝,各自走上了再鲜卑化的道路,最终被重新汉化的弘农杨氏破局。而南方占据正统的萧梁,却未能把握住北朝分裂的时机,因亲族内斗和门阀衰败而陷入危机,侯景之乱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等到江陵陷落,梁元帝哀叹的文武之道,正是汉晋以来的余烬。此后的陈朝基本是毫无法统可言的军政权,很难算作是第一华夏的正统继承者。最终由北朝底色的隋来终结分裂,对华夏文明而言,恐怕是最好的结局。

  读到这里还没有失去耐心的读者,正文在下面。***********************************

                序 文

  诗曰:

  神君出盛乐,飞盖入洛阳。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羯鼓驱汾水,羽书惊朔方。

  鹿走逐明月,龙潜落玉觞。

  吴叟不解意,殿下几旁皇。

  故汉以天人一理,人事几合天道。高祖本泗上布衣,斩白蛇以应火德,亡秦灭项,启两汉四百年之业。桓灵失德乃致黄巾四起,中贵乱政遂有凉州问鼎。终有关东群雄并起,汉无寸土。比及天下三分,乃有河内司马氏,承高门势族之望,外取季汉而内革魏鼎,踏破石头则九州混一。

  自太康以来,天下承平日久,乃罢州郡武备。虽有齐万年,秃发树机能作乱河西,终为边将讨平。上遂不以异族为患,复以徙戎为妄言。奈何贾后弄权,腹心生变;藩王作乱,肱股相戕;群寇四起,关东残破;国事糜烂,不可复为。

  巴氐李特,起于蜀中;势追昭烈,祸乱川东。并州刘渊,自负汉甥;纠合五部,讨晋南征。比及永嘉年间,刘聪取洛,天子蒙尘而衣冠南渡,遂有五马过江。由是胡羯称制,中原陆沉。先闻刘曜纵横关右,后见石勒割据河朔。虽有刘司空祖豫州英武壮烈,终不能复迎天子于洛。石勒叔侄讨平群雄,据襄国而称天王。惟凉州张氏及辽东慕容,屡破胡羯,尚知遥奉晋朔。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元帝称制于江左,专倚琅邪王氏,太阿倒持,犹似建安。江左小儿皆言:王与马,共天下。更兼洛中陷于贼,玉玺为刘聪所获,上有号而无玺,吴中呼为白板天子。上欲以近侧代处仲,遂有荆州之乱,逆臣顺流而下,陈兵建康。可怜伯仁高洁,若思任侠,讨逆不遂,同赴君难。待明帝以流民豪帅平处仲,置苏峻于历阳,祖约于寿春,以御胡羯。奈何天不佑晋,明帝猝崩而以庾氏持国,政事乖谬以致苏峻作乱,建康复陷于逆臣。幸得陶侃举义,诛灭群凶以匡复晋室,江左偏安,依稀成康之世。

  彼时季龙身死,诸子荒悖无道,冉闵屠胡而尽诛石氏。未及辽东生变,鲜卑入寇,武悼失马则冉氏覆亡。慕容氏乃窃据河朔,不复事晋。略阳蒲洪乘乱而复归关中,因谶改号,遂有苻秦之基。

  中原板荡日久,江左方兴北伐之议。按祖约苏峻之鉴,流民豪帅非社稷之臣,北伐当以高门御军。奈何前有庾冰,后有殷浩,驱师北伐皆无功而返。非独高门见辱,更遗粮秣军械以资胡羯。故蔡司徒以北伐为妄语,朝野皆然。

  荆州桓温,起于寒门,慷慨雄壮,自拟越石。尝兵发白帝,长驱入蜀,讨灭成汉,克复益州。故称武威于晋廷,建功业于河洛。然关东慕容,关中苻秦皆非速亡之国,桓大司马纵有武侯之志,终不敢渡灞水而复两京。比及袁真附逆,名实俱损,故不复言北伐。篡晋之谋,亦不可得。

  比及苻坚夺位,以王景略为相,励精图治,倾心汉化。景略伐燕而进取中原,故燕皇室皆见用于苻坚,以彰宽仁。自是天下归心,胡汉共济,皆以文玉为仁主。天王兴义师以讨不臣,东平幽燕,鲜卑诸部内附;南取巴蜀,两川士庶迎秦;西征凉州,天锡拱手而降;北伐代地,索虏败死云中。然晋室犹据江左而负隅,天王素重华夏衣冠,独虑后世不以秦为正统。遂起秦师百万,直下淝水,未竟投鞭断流之誓,徒留风声鹤唳为耻。王师败绩则祸起河朔,白虏残虐关中而不能止。天王枉称圣叡,岂知五胡序外尚有姚龙骧,遂败死五将山。天王一去,汉仪与秦祚俱尽,中原复没于胡尘。

  略阳数终,复有神君出于代北。道武以孤微之身,奋昭成之余烈,驱遗黎于贺兰山。东破慕容,西灭铁弗,北入瀚海以逐蠕蠕,南据黄河以抗晋礼。道武为政酷烈非常,依谶杀清河而诛万人,终不免为子所弑。明元继立,以清河崔浩为谋主,鲜卑诸部始通汉律。适逢寄奴北伐,平灭燕秦而克复两都,诸胡莫敢与之争锋。待寄奴南归,篡晋身死,明元乃轻取虎牢,辟地三百。太武继立,依崔浩谏言,凡大小征伐必合天象。遂能廓定四表,江北皆奉魏朔。比及元嘉南征,太武据瓜步而饮长江,天下遂成两分之势。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北朝以威武镇四夷,效刘聪旧事以分治胡汉。清河崔氏累世公卿,竟以天文见用,终因国史见诛,祸及九族。比及孝文践祚,倾心华夏礼乐,益慕汉官威仪。乃藉伐齐而迁都入洛,诏改元氏,以汉姓遍赐亲贵,尽废鲜卑旧习而兴汉制。自是北朝文教大盛,胡汉一体,南朝不敢以夷目之。孝文宽仁明叡,上启三代遗德,复有苻坚治世之功。

  自古王政盛极而衰,纵有圣贤,莫名是理。孝文身后乃有灵后乱政,上下离心,六镇生变。洛中公卿汉化日久,疏于弓马,竟不能止,可倚者惟契胡耳。天柱先祖与石勒同族,冉闵屠胡时避居尔朱川,因以为姓。自太武以来,契胡专制秀容,举族不习礼乐,独盛胡风。天柱既扶社稷于危难,北服六镇。由是政事尽归天柱,尔朱一门皆忝居高位,又引元天穆斛斯椿贾显智为谋主,以贺拔氏为爪牙,威服洛中。由是元氏衰微,始有山阳陈留之忧。

  契胡贪鄙酷烈,加之天柱深恨汉制,遂有河阴之变。元氏公卿叠尸成观,其状不可言,如永嘉间石勒屠宁平,尽诛三公以谢天下。天柱幕中有怀朔高欢,以废立之事说之,天柱未从,乃迎孝庄践祚。安知孝庄久苦契胡,乃计杀天柱父子,并诛元天穆,正效王允诛董卓故事。天柱部曲共戴尔朱兆,入洛弑孝庄,另立新君。高欢避走信都,以逃役之言诈得六镇降虏,并招关东士族共反尔朱氏。尔朱氏势众而谋寡,终为高欢所败。

  高欢尽诛契胡,迎立元修于洛阳,自居晋阳以制河东,弄权堪效魏武,横暴犹胜桓温。斛斯椿先逆孝庄再叛尔朱,后侍于孝武近侧,心自不安,阴结外藩以御高欢。外藩可用者,惟关西贺拔岳并荆州贺拔胜,皆天柱旧部。洛中小儿歌曰:铜拔打铁拔,元家世将末。

  永熙三年,复有谶曰: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彼时一天二帝,北朝元修年方廿四,南朝萧衍已逾古稀,皆躬亲以应谶。然天道渺茫,终不为人君所知。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第一回

  东南有天子气。

  秦始皇屡为燕齐方士诓骗,这件事倒是被不幸言中。楚王埋金不能镇其王气,秦皇绝岭亦徒劳无功。项羽徒有扛鼎之勇,亡秦却不能兴楚,皆因不遵谶语,竟定都于彭城---最后只得自刎于乌江。孙权勇略不及父兄,然而其眼光不可谓不毒,立都建邺以合王气,终成帝业。

  东晋年间,为了避那个倒霉愍帝的讳而改名的建康城,在王敦和苏峻之乱中两遭兵祸。顺流而下的荆州兵还比较克制,只是抢掠了一番;渡江而来的流民军就没那么讲究,直接放火焚烧宫室。此后,经过谢安叔侄的修葺,建康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城防系统亦日臻完善。之后的宋武齐高,皆以建康为都,扩建翻新自不在话下。

  待到梁武帝中大通年间,巍峨壮丽的建康城已然成了南朝正统的最高象征,士宦风流与佛门禅机,洛生雅言与吴越舟曲,皆在这细密如丝的江南烟雨中融为一体。

  华夏正统之美,是窃居洛阳的索虏是断然学不来的。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

  时值中大通六年,元月之中,春寒未消。

  子时将尽,孤月寂然照台城。太极东堂之内灯火尚明,侍立的宫娥们强忍着睡意,盼着眼前的棋局尽快分出胜负。

  年逾古稀的萧衍执黑,已然占尽下风。这位两次舍身出家的皇帝一向简朴,在宫内只穿素衣,周身不着片缕绫罗,遑论珠宝玉器。雅好无他,惟诵经与弈碁耳。按养生论,近三十年的禁欲,对健康颇有裨益---尤其在戒断五荤之后,萧衍气色愈发饱满,脸颊上两处老年斑几不可见,鹤发之下隐然有少年之态。

  「荷!」老皇帝目露精光,提去白棋一子。

  这般负隅顽抗,当然不值对手为之劳神。白棋不为所动,漫不经心地补着劫材。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执白者乃是近臣陈庆之,当年纵横洛中的白袍将军,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须发之上皆有霜色。自幼陪同萧衍弈碁,非但棋艺精湛,精力亦过于常人,尝与萧衍昼夜对弈不息。陈庆之虽是书生出身,却以武勋闻于南北,其儒将风流可比周玘谢艾,直追诸葛武侯。

  局终,陈庆之胜萧衍十二子。这般战绩,已然是陈庆之极力礼让的结果了。老皇帝年事已高,虽然仍旧耳聪目明,棋力衰退却是难免的。

  「子云妙策,朕不能及。」萧衍捻须而笑,对着陈庆之略一点头。

  「弈碁小道,不足自矜。陛下治世日理万机,大梁容穆仪济。百姓无不称道。更通精通三教掌故,明天人之道,微臣愚钝,不及陛下万一。」陈庆之俯首而拜,粗布衣服蹭得胡床作响。

  陈庆之这话倒不是奉承。若论学问,历代帝王无一人可与萧衍相提并论。即便是王莽那般宿儒,亦不及萧衍深谙释道,化三教为一尊。至于北朝那些僭主,非独胡音难改,用汉字自书名讳都有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此言全然不似你的语气,倒有点像沈休文。」萧衍眯起双眼,脸色愈发凝重,似乎在回忆极渺远的事情,「休文在世时,与朕对弈从未取胜过,每次都要对朕的碁艺奉承一番。直到朕偶然见你二人弈碁,平分秋色,才知道他让了朕二十年。」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臣惭愧之至。」

  萧衍却摇了摇头,宽慰道:「不必如此。吴兴沈氏虽然武将辈出,休文却是以着书见长。文人多虑,他故意让着朕,也是情理之中。而子云虽是一介书生,却能开疆万里,以寡击众,破索虏如以弩穿缟。你对朕不必有所保留,胜得愈多,愈能让朕安心。」

  陈庆之这才释然,不由得心中感念。南朝文治之君,一向忌惮边军宿将---昔日王敦平定荆楚,苏峻屡破羯寇,战功赫然,皆为朝廷逼反。檀道济纵有三十六策,终不免为宋文帝诛杀。所幸萧衍气度恢弘,历代先君所不能及。如此看来,沈约在世时歌功颂德,未尝不是内心的真情流露。

  萧衍示意宫娥收取棋盘,起身踱步,望着台城之上一轮孤月,突然问道:「子云,以你之见,前次北伐何以失利?」

  「其一,元颢非有德之士。本欲送其归洛,以其统御索虏诸部,则黄河以南尽为梁有。奈何其人昏悖,北人离心,终致北伐功亏一篑。」

  陈庆之回想着在洛阳时,与北朝士族唇枪舌剑的场景,愈发愤恨不已。「吴人之鬼,居住建康」——陈庆之素以文思自矜,何曾受过这等奇耻大辱。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其二,契胡非速亡之寇。索虏自元宏以降,迁居洛阳,亦粗通礼乐文章,其亲贵多取汉姓---虽是东施效颦,尚可谓有心归化。唯有秀容尔朱氏,本方外野人,桀骜凶悍,远胜佛狸---其胡风酷烈犹似石季龙。臣与之战,难以速胜。」

  自北伐以来,黄河南岸的鲜卑军队无不望风披靡,梁军几乎在无抵抗的情况下攻入洛阳。唯有契胡骑兵凶猛善战,给陈庆之留下可怖的印象。

  「其三,子云非将帅之才。臣以书生之身骤领大军,虽有卫霍报国之心,终无孙吴百胜之策。愿陛下另择一上将,统王师以复河朔。臣愿为先锋,破索虏以雪前耻,虽马革裹尸亦无所憾。」

  萧衍听罢不置可否,只是停下脚步,似在聆听殿外风声。春寒未去,何来促织。

  良久,萧衍长叹一声:「北虏小儿尽知:千兵万马避白袍。子云以寡击众,辟地千里,宣国威于洛中,功业直追桓温宋武。朕若不以你为将,才真是没有知人之明。」

  「臣……惭愧。」陈庆之吞声做答,尽力避免萧衍听出自己的哽咽。 以上内容来自hlib.cc。更多中文H小说尽在hlib.cc。

  「子云所言不无道理,然依朕之见,前次败北皆因不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