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03月06日13:15026
字号
粗細
行距

如同系列的名称,这是我第一个公开上传的由ai完成的故事(系列)。我认为有必要在故事开始前谈一谈我对ai,或者说生成式模型的看法。

首先是整体态度:我并不反对将生成式ai投入到各类艺术创作当中——前提是其必须被标注为由模型参与创作或是直接创作;如果创作本身有盈利性质那么其收入也应该分给大模型的开发人员以及用来训练模型的训练集的提供者们。

生成式大模型在我看来是一种高效的工具,而工具就是要被用来辅助人们的劳动生产过程的。所以这里要引出另一个我不反对生成式大模型参与创作的前提:即,创作过程仍由人来主导。这种说法有些宽泛,宽泛到我自己也很难界定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由人来主导,但我想结合这次自己使用Grok3的经历来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下。

首先整个故事都有一个大框架,[[rb:即我早些时候完成的 > 龙诞之日]]。这个故事是完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角色、情节、结构等都出自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成这次的故事前,我将整个故事告诉了Grok3,并让它在此基础上与我进行互动式的演绎。

在故事的生成过程当中,我的回应也对整个生成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就我的使用体验来看,在进行故事生成时其实使用者必须要明确自己具体想要怎样的故事结构、怎样的情节走向;也就是说,必须在至少有明确大纲的前提下,生成的内容才谈得上合理。

这个时候读者应该能注意到了,不管是整个故事生成的大前提:即,我自己的独立创作;还是故事生成的过程:即,我对情节走向和故事结构的控制,都是由”我“,一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我“,这个具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篇故事就不可能成型,而Grok3也只是一个具备生成这个故事的能力,却无法生成这个故事的,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工具。(这里我必须补充,像Grok3这样的大模型,包括chatgpt、gemini、deepseek等,也都是由无数编写程序的优秀的工程师,以及无数提供训练集的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相对于使用大模型的人来说他们,的劳动更应该值得被赞叹,也更应该值得被关注)

综上所述,我认为读者也应该能大概能够多少了解到为什么我不反对生成式大模型在创作工作中的应用。至于比较尖锐的争议性话题,例如训练集的采集方式、相关生成结果盈利后的分配问题等,我认为还需要社会整体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跟进。毕竟这一定程度上是个跨越时代的工具,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它带来的影响,以及规范它的用法。

以上内容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说了这么多我自然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我的想法,不过我也不会强行要求任何人接受这样的观点;当然反过来,我也不希望任何认为上述观点错误的人来强行纠正我的看法。如果读者认为这些都是一派胡言,那么权且当作这个系列不存在就好。我的后续创作仍然会以自己的完全独立创作为主,我更喜欢一字一句自己将故事呈现出来,哪怕它的效果并不好。生成式大模型对我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消遣,它虽然强大、方便,但是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它对于我来说还是远远比不上自己谱写一篇故事。

  • 评论区
  •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及享受更多功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