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乌萨斯还想把战争长期化,但在圣骏堡已经被解放,炎军采用“下田插秧”战术的大背景下,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了。通过这场战争中乌萨斯军方的实际战斗过程,我们能看出乌萨斯军队近40年的军事转型到底转了个啥:从为全面战争准备的帝国近卫军“战争之影”,到以内卫为依托,重视局部战线的灵活性和全面战线上的协调性,单兵高科技和高技术的军事力量。乌军在龙门-凉泉山的优异表现体现出军事转型的成果,在凉泉山-长金江战区更是打出了梦幻般的战绩,但是呢,在宜靖保卫战中却表现出新军事体系中画虎不成的缺陷:只重视精兵和高体能单位替换军队规模的战斗方式,完全失去帝国近卫军重视局部火力密度和冲击强度的优良传统。
乌萨斯自从长金江大捷后,就表现的完全没有“战争之影”的成色,反倒是高科技被人吊打,高技术也没拉开差距,常规战争也打的一败涂地。如果我们重新审视炎国在不同时期的应对战术,军事规模和战略性战术的效果和与乌军的对比,或许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能打赢这场人民战争。